从澳门贫苦渔家到享誉世界的音乐巨匠冼星海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看到以上文字是不是总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来,这段歌词源自《黄河大合唱》,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惧艰难,奋勇向前!!《黄河大合唱》,作为冼星海重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大部分人是通过这首作品记住冼星海这个名字,却很少人知道“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来自澳门一户水上人家。
1905年6月13日,澳门普通的一渔民家中,一孩子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享誉全世界的音乐家——冼星海,孩子的出生为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就在不久前冼星海的父亲,一辈子从事打渔及航海业的冼喜泰沉海逝世,年仅三十多岁。生活的重担一下,全压到了母亲黄苏英身上,坚强的母亲和年幼的冼星海艰辛地生活,也炼就了冼星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年幼时母亲常常哼唱广东民歌,这也为冼星海种下了音乐的种子。
从少年时,冼星海表现出了极大音乐天赋,开始自学一些音乐知识。1924年冼星海从岭南大学附中毕业后,冼星海先后做各种音乐相关的兼职,练习音乐的同时,努力补贴家用。两年后,他进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但不久这所学校被解散。为了继续音乐学习,1928年他进入上海国立音乐院继续深造。
1929年,一腔热忱的冼星海因参加而失学,不得不离开热爱的学校,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同年冬天,他与家人商议,决定前往法国巴黎继续求学,但做苦工的母亲无法给与经济支持,去法国的一路上全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挣钱坚持下来,在1930年初终于到达了巴黎,开启了全新音乐历程。
初到巴黎的那几年,冼星海与当时的众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四处勤工俭学,常为三餐而忧心。经友人介绍,他与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一段时间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对音乐如此热爱的冼星海是靠做小工维持生活后,便决定不收他的学费。之后,冼星海又拜师著名教授加隆,主要是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他生活贫困时,同样被冼星海的精神和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也拒绝了他的学费。
在这样艰苦但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冼星海完成了《风》的创作。这首乐曲得到了他的老师们的高度赞誉。后冼星海结识了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杜卡的高级作曲班。当时在那里学习音乐的众多中国留学生中,只有他考取了这个班,并获得了荣誉奖,颁奖是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问他要什么,囊中羞涩的他的回答说:“要饭票。”于是,学校送给他一叠饭票,暂时缓解了他生活上的拮据。
1935年5月,在冼星海即将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活,冼星海深入学习了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丰富了音乐修养,开阔了艺术视野。此时的中国已被日本已经侵占了东三省,国内物价攀升、经济萧条、灾害不断,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冼星海深感自己作为音乐家有责任为抗日救亡运动贡献力量。因此,他毅然决定回国,希望用自己的音乐来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于是在友人帮助下搭乘免费货船回到祖国。
学成回国的冼星海,立即投身于救亡的音乐创作中。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警醒力和穿透力的大众歌曲,如《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等。这些歌曲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社会影响力。1939年1月,诗人光未然抵达延安,看到黄河有感而发,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热情朗诵,仿佛感受到了黄河如万马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冼星海灵感迸发,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级作品就此诞生!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大受好评,随即很快传唱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救国为大时代背景,以黄河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讴歌了中华民族的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1939年7月8日,周总理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940年5月,冼星海接受安排远赴苏联完成任务。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想回延安,却因当地局势、交通等原因,被迫停留在阿拉木图。当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冼星海没有停止创作,在此期间陆续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满江红》等作品,却因劳累和营养不良,肺病日益严重。
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当时条件下的最好治疗,但事与愿违,冼星海最终没有扛过去,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李立三夫妇为其料理后事,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周围环绕缎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和员:黄训(赴苏联后用母姓,起名黄训)。
冼星海与妻子钱韵玲的相识颇具戏剧性。1937年,冼星海到武汉工作,恰巧钱韵玲也在那里,并参加了由冼星海创建的“海星歌咏会”。初次见面两人之间仅仅是擦肩而过,私下并没有交流。线年,钱韵玲的父亲过世,冼星海参加了葬礼并写了一首挽歌。正是这一首挽歌,触动了钱韵玲的内心,冼星海与钱韵玲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和理想而逐渐走到了一起。他们一起参与抗日救亡的音乐活动,共同奋斗。在相处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938年,冼星海与钱韵玲在前往延安的路上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著名作家郭沫若就曾称赞他们是“歌坛伴侣”。婚后,冼星海与钱韵玲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奋斗,在延安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不久之后,他们的女儿冼妮娜诞生了。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1940年,冼星海接受任务前往苏联工作,留下了钱韵玲和女儿在国内。不曾想这一别,竟然是永别。1945年,噩耗还是传来,冼星海在苏联病逝,享年40岁。他的离世对苦等丈夫归来的钱韵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坚强乐观的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在冼星海离世后,钱韵玲独自抚养女儿长大成人,并继续从事音乐创作和教育事业。。她曾说:“有音乐在的地方,他就不曾离开。”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和坚守的力量这份对冼星海的痴爱和守望,让人无数人为之动容。
2019年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为了纪念这位“澳门之子”,澳门特区设立了冼星海纪念馆,以表彰他对祖国所作的贡献。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不仅成为了传世佳作,冼星海的一生也见证了澳门儿女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
2024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5周年,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澳门是镶嵌在南海之滨的颗璀璨明珠,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中国最早一批留学生从这里走向世界,不少中华经典在这里经翻译传到西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文化不少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澳门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出了独献。”更将激励着无数澳门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